探寻嘉善轴承转型升级之路 |
||||||||||||||||||||||||||||||||||||||||||||||||||||||||||||||||||||||||||||||||||||||||
嘉善县经济贸易局 轴承制造业是我县的一大传统产业,也是一大优势产业。在嘉善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按照践行科学发展观、打造转型升级的示范基地的要求,我们通过深入企业座谈、走访政府相关部门、下发轴承行业运行情况调查表等形式,对嘉善轴承行业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研与分析。力求在剖析行业成长历史、摸清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这一行业的转型升级提出我们粗浅的思路和意见。 一、嘉善轴承行业发展的历史和基本现状 (一)轴承的基本概念。 轴承是一个支撑轴的零件,它可以引导轴的旋转,也可以承受轴上空转的零件。根据轴承的工作原理可分为滚动摩擦轴承(滚动轴承)和滑动摩擦轴承(滑动轴承)。我县现有的轴承行业以滑动轴承为主,其代表企业有长盛轴承、双飞轴承;而滚动轴承则以干窑镇的三力荣耀轴承为代表。 1.滑动轴承种类多,特性各异,应用广泛。传统的滑动轴承主要局限于单件、小批量使用,而材质仅有铸铁、铜合金、巴氏合金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材料科学技术的进步,自润滑轴承已经成了滑动轴承的主流品种。自20世纪60年代英国格拉西亚(GLACIER)公司率先在国际上发明出DU、DX两种型号的复合轴承后,世界各国纷纷仿效生产这种新颖产品。我县是国内最早生产这种产品的地方之一。经过20多年的革新和拓展,已由此派生出各种不同的型号,无论从材料、品种、系列、批量等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材料由二、三种单一材料发展到各种多层复合轴承,有钢基、铜基、不锈钢基、铝基等卷制类轴套和各种钢铜结合、铜合金、塑料、缠绕式等整体式滑动轴承;润滑方式已彻底改变了单一的油润滑而发展到边界润滑、无油润滑即自润滑方式。而其应用领域同样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可广泛应用在汽车、拖拉机、运输机械、重型机械、工程机械、轻纺机械、矿山机械、家用电器和航空航天等领域。 2、滚动轴承一般由带滚道的套圈、成组的滚动体和隔离引导滚动体的保持架组成,具有减摩、定位、承载等功能。我县最早生产滚动轴承的是原工业局系统的嘉善西塘轴承厂。自1989年以来特别是20世纪末以来,滚动轴承的生产厂家不断涌现,其中又以滚针类轴承为主流产品,嘉善三力荣耀轴承为这一产品生产企业的代表。 3、由于无油自润滑轴承是我县轴承行业的主流,约占全行业产能的90%强;而且,我县的轴承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较有影响力的也是这一品种。所以,我们就以无油自润滑轴承作为对这一行业分析立论的基本点。 (二)嘉善轴承行业的历史演变和现状分析。 1、无油脂润滑轴承的起步及其初级阶段。 我县的轴承制造业起步较早,是农业机械制造、简单机械装配行业的一个重要基础零件。而无油自润滑轴承则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最早由嘉善塑料厂(后改名为嘉善县有机氟制品厂)引进技术并在其中的一个车间生产,产品为三层复合轴承;后将这一车间的复合轴承制造整体迁入嘉善拖拉机厂;随后,正式挂牌成立嘉善县复合轴承厂。当时全国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只有3家,我县的复合轴承厂就是其中之一。1983年末,县工业局看到复合轴承厂的发展已经步向正规,发展前景看好,决定将嘉善拖拉机厂内的嘉善县复合轴承厂整体迁到当时的嘉善县农机三厂,摘掉了嘉善农机三厂的牌子并沿用了嘉善县复合轴承厂的厂名。自此,滑动轴承的生产走上稳步发展的轨道。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1988年6月,当时的范泾乡成立了嘉善县无油润滑轴承厂(即浙江双飞无油轴承有限公司的前身)。该厂凭借体制机制的先发优势和强大的产品研发、市场拓展能力,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飞速发展。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轴承行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市场销售人才。随着轴承行业骨干企业的一次又一次“裂变”,无油自润滑轴承生产企业的各类业务骨干纷纷自起炉灶,轴承制造开始由“双飞公司”向周边扩散,先后成立了嘉善中达轴承有限公司和嘉善长盛滑动轴承有限公司等。但到20世纪末,我县的滑动轴承生产厂家还没有超过20家。 2、无油自润滑轴承行业的发展及其基本现状。 进入21世纪,我县的轴承行业,特别是无油自润滑轴承行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据工商部门统计,到2008年三季度末,在工商行政部门注册的轴承生产和销售企业已有235家。从企业业务看:注册登记主营业务为轴承的有176家,占所有企业的四分之三;注册登记为兼营轴承业务的有59家,占所有企业四分之一。从企业分布看:235家企业主要分布在干窑和魏塘两个镇,两个镇共有轴承企业179家,占全部企业总数76%,具有比较高的行业集中度。从企业性质看:民营企业占绝大多数。仅从工商登记的所有制性质看,民营经济性质的占到95%以上,据我们调查,即使部分登记为外资的企业,其实质大部分也是本地民营企业,也就是说,在我县的轴承行业还鲜有真正的外商投资企业。从企业注册资本看:注册资本在100万以上的企业有26家,注册总额为16005万元,26家企业占了全部轴承企业注册资本金的72.3%;注册资本在50万以上而不足100万的企业有70家,注册总额为3722万元,占全部企业注册资本金17%;注册资本在50万以下企业有139家,注册总额仅为2413万元,仅占全部轴承企业注册资本总额的10.7%。仅长盛轴承和双飞轴承两家企业的注册资本总额就达7495亿元,占全部235家企业注册资本金的33.86%,成为轴承行业内理所当然的龙头老大。从企业注册时间看:在2001年以前,我县注册的轴承企业还只有25家,整个行业基本上被长盛和双飞这两家企业所垄断;进入2002年,我县的轴承企业注册数量较快增长,每年都有20-40家企业登记设立。 我县轴承行业工商注册情况一览表 单位:个、万元
另据统计部门的数据反映:从2005年到今年的9月末,轴承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家数从14家增加到18家,年销售收入从4.37亿元增加到8.88亿元(按前三个季度实绩推算),年实现利润从5669万元增加到11450亿元(同上)。尽管规上企业家数三年间仅增加4家,但销售收入总量年均增长33.4%,实现利润总量年均增长33.99%。 2005年—2008年1-9月轴承行业规上企业运行分析表 单位:个、万元、%
而从经贸部门对近年工业投资的行业构成分析,从2005年到今年前三个季度的工业投资中,轴承行业的投资量分别为7265万元、9250万元、11300万元、9100万元,分别占全部工业投资的1.2%、1.4%、1.5%、1.8%。 (三)嘉善轴承行业发展主要特点。 1、以龙头企业为依托、行业格局基本形成。 我县的轴承制造业作为极具增长潜力块状特色经济之一,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技术研发到人才培养,从市场拓展到行业知名度的提升,所依托的主要是龙头企业的带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轴承行业一次又一次“裂变”,领跑企业的许多业务骨干纷纷自起炉灶,轴承制造开始由双飞公司向周边乡镇扩散,并不断发展壮大。到2007年底,全县规模以上轴承企业已有16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有3家。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就无油自润滑轴承这一产品来看,我县的新产品开发能力和科技创新水平已居国内领先地位。在这一较具特色的块状经济中,以双飞、长盛为龙头,以峰成三复轴承、迈特尔宝欣机械为中坚的行业格局已经基本形成。 2、以外销为主,内外兼顾的市场体系基本形成。 我县轴承制造业的市场开拓重点在国际市场,而国际市场又以欧洲市场和东南亚市场为主。绝大多数的规模型企业都全力瞄准国际市场谋求自身发展空间。 从行业龙头企业所反映的信息来看,嘉善无油自润滑轴承产品的销量,占了国内同类产品市场的75-80%,占了中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70%强。从外经贸部门提供的数据分析,2005年到2007年轴承行业进出口交货值分别为1419万美金、1983万美金、3033万美金,2008年的预测约为3800万美金。进出口额呈逐年稳步上升的态势,特别是在今年的宏观经济背景下,轴承行业的进出口总量仍有25%左右的增幅,确实很不容易。 3、以科技促发展,生产装备能力有所提升。 以长盛、双飞等为代表的轴承制造骨干企业,为避开同行业间低附加值产品的市场竞争,主动通过技术改造,不断提高自身的生产装备能力,承担起行业领跑者的角色。从过去的人工操作为主,转向现在的半自动化、高精度的自动化作业为主;不断开发生产高品位、高精度的轴承新品,极大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龙头企业逐步向中高档、品牌化方向转型,已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今年前三季度,尽管中小企业的运行普遍比较艰难,出口下滑、效益下降成为多数加工制造企业的共性困难。我县的18家轴承行业规上企业还是实现利税10363万元,同比增幅为23.5%,实现利润8588万元,同比增长为25.2%。今年1-10月,轴承行业在建项目13个,计划总投资2.2亿元,到10月末,已经完成投入9100万元,其中设备投入4600万元,这些技改项目的投资,必将进一步提高我县轴承制造业的整体竞争能力。 二、嘉善轴承行业转型升级需要正视的主要问题 (一)行业规模不大,多数企业的发展速度不快。 我县轴承行业发展到现在的规模,虽然已经在国内外同行业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已经拥有极高的市场占有率。但相对来说总量规模仍然不大。2007年和今年的前三季度,轴承行业规上工业产值在全县全部规上工业产值中的占比仅为不足2%。远低于木业、电声等特色经济在工业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这里固然有相当多的民营企业不愿如实反映销售规模,不愿加入“规上工业”统计范围的因素(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有一定数量的年销售收入早已超千万元的轴承制造企业,仍未列入规上企业的范围),但仍可看到无油自润滑轴承行业的市场容量偏小,高端产品的市场还有待开发的实际。 虽然我县的轴承企业数量发展较快,但企业间的规模差距较大,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不少企业仍处于家庭作坊式生产的阶段,企业设备简陋,以仿制大企业开发成熟的产品为主。为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谋生路,只能依靠“大路货”、“低价格”战略打拼市场。结果往往是市场没有被很好开拓,反而给整个行业的发展造成了重复投资、无序竞争的局面。100余家注册资本在50万元以下的企业,多数属于这一类型,其单个企业的年销售规模不过百万。 另外,轴承行业的商标和品牌意识不强,其效应也不太明显,目前除了长盛、双飞等龙头企业在国内外注册了商标,并有一定的知名度外,其他小企业的生产还是以低档轴承以及部分来料加工产品为主,根本谈不上品牌和商标,其产品的精度、寿命等性能指标与具有品牌知名度的同类产品相比存在较大的距离,明显缺乏市场竞争力。在轴承行业仅有的29个注册商标中(双飞轴承一个企业就有7个注册商标)。长盛、双飞两家龙头企业占了11个,其余商标分布在18家企业中,拥有注册商标的轴承生产企业仅占全部企业的9%左右。 (二)龙头带动作用不强、产业集聚效应有待提升 作为行业龙头的长盛、双飞轴承,近几年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得益于行业龙头的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一大批小企业的起步和发展。但是,从产业集群发展的角度,要求行业龙头企业对产业链上的分工体系起到整合、领跑作用的要求来看,我县轴承行业的龙头企业对整个行业的带动作用还不强。由于几家龙头企业与后来陆续兴办的一大批小企业之间,并不构成产业链上的垂直分工协作关系,而是同处在一个平台上生产同一大类产品,共同面对处于强势地位的机械制造业整机生产大企业争夺市场。所以,轴承行业的龙头企业与小企业之间,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竞争对手关系,而不是分工协作关系。行业内部信息封闭,产品研发各自为战,企业间人才争夺激烈,相互挖掘客户资源等情况,极大阻碍了行业自身的健康发展,更成为实现产业集群发展的羁绊。 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的企业极其相关要素在空间布局上的适度集中。而产业集群则是产业集聚发展基础上的生产力布局的更高形态。它是由具有共性或互补性而相互联系的企业依托相关的功能服务平台支撑的在一定空间上的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我们的轴承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已经具有了集聚发展的基本特征,制造能力主要集中在干窑、魏塘两个功能区块,但企业间缺乏产业链上的垂直分工协作关系,更缺乏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撑,所以从产业集聚到集群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待加强、行业内的品牌意识有待提高。 目前我县轴承行业拥有注册商标29件,拥有省市著名商标的企业主要集中在5家企业。7件市级著名商标,长盛轴承2件(长盛和CSB)、双飞2件(双飞和ZOB),中达轴承、三力荣耀轴承、峰成三复轴承各1件。2件省级著名商标,分别是2005年获得省级著名商标长盛轴承(长盛)、2006年获得省级著名商标双飞轴承(ZOB)。拥有省市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主要有2006年获得浙江名牌的双飞和2007年获得浙江名牌的长盛轴承。 到目前为止,我县的轴承生产企业,大多仍处于贴牌加工为主的阶段。企业规模小,技术开发能力弱,还谈不上品牌和品位。当然,行业中也不乏有立志走品牌兴业、科技兴厂发展之路的企业主,但受制于规模、观念、实力等因素,多数企业只能止步于产业链的低端,生产一单是一单,在拼产量、拼价格上谋生路。而在科研投入、新产品开发上投入较大的龙头企业,则抱怨政府保护知识产权力度不够,不少倾注了很大精力开发出来刚投放市场的新产品,没几天就会有左邻右舍的小企业竞相仿制投放市场,与之形成竞争关系。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大企业科技投入的积极性。 (四)装备水平偏低、员工素质有待提高。 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说到底是产品研发能力和产品质量水平的提高。而产品质量的提高又有赖于装备水平的提高和员工素质的提高。 我县的轴承生产企业的装备水平,大多还处在一般机械配件加工的层次上,其特点是装备的自动化水平低,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差,生产效率相对较低。我们所走访的几家拥有一定规模的轴承生产企业,多数设备仍是这一行业起步阶段所通用的设备,质量控制主要靠人工、凭经验。近年来,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刚刚开始引进若干半自动化装备。装备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总体上还比较低,严重制约了我县轴承行业产品进入国际高端产品市场。 另外,劳动者素质不高和专业人才的相对缺乏,已经成为困扰轴承行业发展的一大瓶颈。缺乏高端的专业技术人员,行业发展就缺乏创新能力,推动行业升级所必需的技术创新、材料革新、工艺改进、流程优化等工作就举步维艰。企业就只能沿着惯有的模式行进,投资上只能以简单重复投资扩大再生产为主,竞争手段上以价格竞争为主,人才策略上以小企业挖大企业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为主,行业内的无序竞争愈演愈烈。 三、加快我县轴承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和意见 轴承属于机械行业的基础件。其市场需求包括主机配套及设备维修两大部分。随着我国装备制造业战略地位的提高,作为已经具有较好发展基础的轴承行业,特别是无油自润滑轴承行业,市场潜力十分巨大,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轴承行业又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盈利能力相对较强,在解决就业、财政税收等方面的贡献也较大。尤其是已经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无油自润滑轴承行业,我县应当重点扶持发展。切实按照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扩大其优势,壮大其规模,提升其层次。 (一)加强规划引导,培育产业集群。 轴承行业,已经具有集聚发展的基础,同时又是我县一大区域特色产业。通过政府的规划引导,促使其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是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产业集群作为现代产业生存与发展最有效的组织形态,在集聚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制度创新、营造产业生态环境等方面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内外实践表明,加快产业集聚,发展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我县轴承行业已经到了这个阶段,政府需要加强产业布局规划,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优化资源配置,在生产要素供给方面给以适当倾斜。 应当从打响特色产业园区品牌着手,营造轴承行业集聚发展向集群发展过渡的氛围。按照行业生产力布局的现状和趋势,我们建议在干窑、魏塘两个工业园区分别规划建设“嘉善干窑轴承特色工业园“和”嘉善魏塘轴承特色工业园“。为这一产业的加快集聚发展划出空间,为吸引更多轴承企业集聚发展营造品牌氛围,为轴承产业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优先发展提供平台。通过规划引导和政策激励,吸引众多轴承极其配套企业向特色园区集聚;在此基础上,政府通过构建以产品研发、人才培养、公共检测等为主的公共服务平台,促进相关要素的进一步加快集聚,进而推动企业间的联合与分工合作,实现轴承行业的集群发展。 (二)外引与内育并举、构建产业链体系 围绕培育产业集群、构建产业链体系、提升产业竞争力的转型升级目标,应当着力做好外引和内育两篇文章。 一要充分发挥我县外向型经济相对领先的优势,坚持外向带动战略,助推我县轴承产业转型升级。在利用外资工作中,要更加注重干窑、魏塘两大轴承特色工业园的产业招商。要瞄准机械制造业发达国家轴承行业的大企业、大集团,筛选高成长性、高关联度,对整合和构建我县轴承产业链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龙头型、基地型企业,主动上门拜访,认真推介我县轴承产业的发展基础、制造和配套能力,提高轴承行业招商的档次。借用外力推动我县轴承行业的转型升级。 二要注重扶持和培育轴承行业现有的规模型民营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方面的政策激励、要素供给方面的适度倾斜以及引导有条件企业的上市融资等措施,鼓励其做强做大,领跑整个行业实现转型升级。 在政府完善工业扶持政策的过程中,对轴承这一类传统优势行业的技术改造、科技进步应当给予重点倾斜。鼓励企业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先进装备,提升装备水平,提高轴承产品的精度和质量的稳定性,提高生产效率;鼓励轴承企业与国际高端客户合作,在拓展欧洲市场的同时,力争进军美国市场,向汽车用轴承产品方向发展,挖掘客户资源,争取嘉善无油自润滑轴承能够早日从汽车的二次修配领域进入整车生产企业的采购商名单。 (三)着力技术创新、加快标准化进程 轴承生产企业应大力推进以提升装备水平为主的技术改造和提升产业竞争力为目标的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投入,在技术和产品的创新上狠下功夫。注重先进设备的引进,通过中高档产品的开发,向精品要效益、向新品要市场。政府应当为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升级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使骨干龙头企业的技术装备和科研能力率先达到同行业的世界先进水平。企业的产品研发应以市场紧销,填补国内空白、替代进口和进军高端市场需要为主,以推动嘉善轴承行业层次的提升。 2008年7月国家标委办同意成立全国滑动轴承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自润滑轴承分技术委员会(标委办综合[2008]236号),并将委员会的秘书处设在嘉善。该委员会主要负责滑动轴承中自润滑轴承材料和相关产品等领域的国家标准制订工作。这一标准的制定和推行,将大大加强我县自润滑轴承在行业中的话语权。我们务必充分利用这一机遇,加快无油自润滑轴承行业的产品标准化进程,要发挥浙江长盛滑动轴承有限公司、浙江双飞无油轴承有限公司和浙江中达轴承有限公司等秘书处承担单位的牵头作用,为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的工作开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借此推动嘉善无油轴承行业的快速发展。 (四)加强行业监管,规范市场秩序。 政府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特色产业的行业监管,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保护龙头企业的合法权益。一是坚持打扶结合,加大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整治力度,严肃查处商标侵权和违法经营行为。二是规范和扶持嘉善轴承行业协会运作,依托行业协会引导行业自律,使市场竞争纳入规范有序的轨道。建议有关部门利用自润滑标准化推广的时机、授权行业协会对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和企业实施督查和整整治,使行业协会真正发挥自律作用。三是强化政府服务意识。在当前宏观环境趋紧,要素制约加剧的大环境下,轴承行业也面临着诸多困难。特别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千方百计为企业排忧解难,合力破解转型升级的难题,共同探寻转型升级之路。 调研组成员:顾富林 吴其根 高峰伟 |
【文字显示: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